• 文献转载:芯片上的患者“机体”—将类有机体应用于精准医疗

    第一个体外系统有机体生殖生物学的概念在12年前就被提出来了。这些概念当时被称为“芯片上的人体human-on-a-chip”或“芯片上的身体body-on-a-chip”,微生理系统将成为在体外以生物学上可接受的最小尺度模拟人类生物体生理和形态的相关技术平台,因此,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为每个患者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与此同时,第一个人类类器官——干细胞衍生的复杂三维器官模型,可以在体外扩展和自我组织——已经证明,只要给人类干细胞提供个体发生的相应诱导,就可以在体外自我组装微小的早期的人类器官结构。这样的早期的类器官可以精确地反映出人体中各自对应器官的一系列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生理特征。我们现在把过去的“芯片上的人体human-on-a-chip”的概念发展成“类有机体”的理论。

    14 2024-03-16
  • 文献转载:利用人多能干细胞制备高保真耳蜗类器官

    人类内耳是最复杂的器官之一,以螺旋形耳蜗为特征,耳蜗内细胞排列有序,有探测声音的感觉细胞以及错综复杂的前庭赋予平衡感。内耳形态发生的复杂性在胎儿发育期间高度协调且具有高保真性。听力障碍在出生时的发病率约为0.2%。随着耳机等音乐设备的出现,越来越多成年人出现更为严重的中度至重度听力损失。为了在体外重现人类内耳发育的复杂过程,2023年7月6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Eri Hashino研究组在Cell Stem Cell发文题为Generating high-fidelity cochlear organoids from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通过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建立了高保真性耳蜗类器官。

    84 2023-10-13
  • 前沿进展:国产蛋白稳定性分析仪PSA-16应用于蛋白质分析

    北京佰司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23-10-01日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国产蛋白稳定性分析仪,弥补了目前国产自主设备在蛋白质稳定性专业研究分析领域的空白。该设备性能和参数达到进口设备的水平,价格却远低于进口产品。多功能蛋白稳定性分析仪PSA-16是一款无需加入荧光染料、高通量、低样品消耗量检测蛋白质稳定性的设备。该设备基于内源差示扫描荧光技术(intrinsic fluorescence DSF),通过检测温度变化/变形剂浓度变化过程中蛋白内源紫外荧光的改变,获得蛋白质的热稳定性(Tm值)、化学稳定性(Cm值)等参数。可应用于蛋白缓冲液条件筛选及优化、小分子与蛋白结合情况的定性测定、蛋白质修饰及改造后的稳定性测定、蛋白变/复性研究、不同批次间蛋白稳定性对比等多个方面。

    873 2023-09-01
  • 文献转载:多个类器官串联共培养在疾病模型研究中的意义

    人类系统性疾病的发生过程都是通过破坏两个或多个器官的自我平衡和相互交流。研究疾病和药物治疗就需要复杂的多器官平台作为体外生理模型的工具,以确定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方法。为了模拟2型糖尿病(T2DM),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的科学家利用TissUse GmbH公司的微流控多器官串联芯片(MOC)平台,通过微流控通道相互连接,建立一个双器官串联芯片(2-OC)模型,实现芯片上胰腺和肝脏类器官的共培养,在体外模拟了胰腺和肝脏之间的交流通讯。

    73 2023-08-14
  • 文献转载:多个类器官串联共培养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中的意义

    目前用于药物开发的体外实验平台无法模拟人体器官的复杂性,而人类和实验室动物的系统差异巨大,因此现有的方案都不能准确预测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德国、葡萄牙和俄罗斯的研究团队通过德国TissUse GmbH公司的微流控多器官串联芯片培养(MOC)平台,测试毒物对多器官的作用,揭示了基于微流控的多器官串联共培养能够更好的模拟人体的生理学环境。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由于氧气和营养供应有限,类器官培养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去分化。然而微流控系统中通过持续灌注培养基,更好地控制环境条件,如清除分泌物和刺激因子,并且培养基以可控流速通过,以模拟血流产生的生物剪切应力,因此类器官培养物可以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62 2023-08-14
  • 前沿进展:多器官串联芯片用于结核病疫苗和候选药物的测试

    TissUse获得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在HUMIMIC芯片上开发人类临床前肺-肝-淋巴结串联共培养物,用于研究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结核病疫苗开发和候选药物的测试。这一合作将有助于开发结核病候选疫苗和治疗模式。 在体内,每个器官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同时通过血液中的细胞和因子,与其他器官保持相互通讯。将几种类器官串联在一个共同的培养基的循环中,通过分泌的因子进行通讯和交流。模拟多器官之间的交流,可以研究每个器官代谢的产物对其他器官产生的影响,以及环境因子对于多器官的系统性效应。人类系统性疾病的发生过程都是通过破坏两个或多个器官的自我平衡和相互交流。研究疾病和药疗就需要复杂的多器官平台作为体外生理模型的工具,以确定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方法。多器官芯片(MOC)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各种不同的器官组合模型,用于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以及药动学/药效学(PK/PD)测试。

    85 2023-06-09
  • 前沿进展:通过微生理方法解决药物研发的评估困难—第四届大西洋毒理学研讨会报告(五)

    基于微生理系统的人的单器官和多器官工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测试系统有望模拟不同的疾病阶段,并在临床试验之前预测毒性、免疫原性、ADME谱和治疗效果。这一技术将对药物发展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基于微生理系统的分析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当前的模式,对任何新物质(例如用于农业、食品、生态系统或化妆品)的危害进行排序,从而取代目前使用的实验动物模型。
    来自学术界、工业界和监管机构的36位专家在德国柏林举办了一个集中研讨会(2015年6月),回顾了目前微生理系统的现状,并评估了药物开发周期中广泛的、具有潜力的方法,提出了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建立人的体外生物学的更高水平的技术。此外,会议重点介绍了器官芯片的重要的案例,以及各种国家和国际项目。最后,概述了未来的路线图,允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具预测性和监管认可的物质检测的方法。

    82 2023-02-23
  • 前沿进展:通过微生理方法解决药物研发的评估困难—第四届大西洋毒理学研讨会报告(四)

    基于微生理系统的人的单器官和多器官工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测试系统有望模拟不同的疾病阶段,并在临床试验之前预测毒性、免疫原性、ADME谱和治疗效果。这一技术将对药物发展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基于微生理系统的分析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当前的模式,对任何新物质(例如用于农业、食品、生态系统或化妆品)的危害进行排序,从而取代目前使用的实验动物模型。
    来自学术界、工业界和监管机构的36位专家在德国柏林举办了一个集中研讨会(2015年6月),回顾了目前微生理系统的现状,并评估了药物开发周期中广泛的、具有潜力的方法,提出了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建立人的体外生物学的更高水平的技术。此外,会议重点介绍了器官芯片的重要的案例,以及各种国家和国际项目。最后,概述了未来的路线图,允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具预测性和监管认可的物质检测的方法。

    130 2023-02-23
  • 前沿进展:通过微生理方法解决药物研发的评估困难—第四届大西洋毒理学研讨会报告(三)

    基于微生理系统的人的单器官和多器官工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测试系统有望模拟不同的疾病阶段,并在临床试验之前预测毒性、免疫原性、ADME谱和治疗效果。这一技术将对药物发展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基于微生理系统的分析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当前的模式,对任何新物质(例如用于农业、食品、生态系统或化妆品)的危害进行排序,从而取代目前使用的实验动物模型。
    来自学术界、工业界和监管机构的36位专家在德国柏林举办了一个集中研讨会(2015年6月),回顾了目前微生理系统的现状,并评估了药物开发周期中广泛的、具有潜力的方法,提出了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建立人的体外生物学的更高水平的技术。此外,会议重点介绍了器官芯片的重要的案例,以及各种国家和国际项目。最后,概述了未来的路线图,允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具预测性和监管认可的物质检测的方法。

    131 2023-02-23
  • 政策法规: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代化法案,目标是取消联邦对新药进行动物试验的强制要求

    2022年9月29日,美国参议院无异议地一致通过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代化法案(FDA Modernization Act 2.0),该法案的目标是取消联邦对新药进行动物试验的强制要求,可能导致未来几年里对实验动物的使用大幅度减少。目前看来,最有可能部分替代动物试验的技术就是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目前,类器官芯片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药物高通量筛选、药理药效研究、毒理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转化医学等药物研发全流程,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类器官芯片技术会越来越多替代动物实验,成为不可缺少的手段。

    394 2022-10-17
  • 文献转载:芯片上的患者—将类器官应用于精准医疗

    体外系统有机体的概念被称为“芯片上的人体human-on-a-chip”或“芯片上的身体body-on-a-chip”,微生理系统为在体外以生物学上可接受的最小尺度模拟人类生物体生理和形态的平台发展为类器官技术,因此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为每个患者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与此同时,第一个人类类器官——干细胞衍生的复杂三维器官模型,可以在体外扩展和自我组织——已经证明,只要给人类干细胞提供个体发生的相应诱导,就可以在体外自我组装微小的早期的人类器官结构。
    这样的早期的类器官可以精确地反映出人体中各自对应器官的一系列独特的生理和病理生理特征。我们现在把过去的“芯片上的人体human-on-a-chip”的概念发展成“有机生物体”理论。

    219 2022-08-22
  • 行业动态: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年版)

    为了推动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基于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数据制定本专家共识。由于类器官在指导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本共识主要基于目前国内外报道数据、围绕肿瘤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临床应用展开,后续会根据肿瘤类器官的研究进展,对本共识进行修订。

    293 2022-06-29
  • 前沿进展:一种最新的无透镜半导体光学传感器技术用于全自动细胞计数

    SOL COUNT全自动细胞计数仪是一种可以对多种细胞类型进行自动计数的新技术。SOL COUNT全自动细胞计数仪采用无透镜LED光学和CMOS传感技术,快速准确地测量细胞总数、活细胞和死细胞数量,并且实施快速存储和传输数据。可以快速准备测量细胞数量,可以通过内置充电电池来实现外出作业,还可以同时测量两个细胞样本。

    165 2022-01-16
  • 文献转载:Science报道—类器官里的几何学:如何实现类器官的统一化?

    类器官已经成为模拟人类器官发生和发展且具有重要临床使用价值的工具之一,其可以作为药物筛选以及临床诊断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然而,目前是使用干细胞来源靠着类器官自我组装形成的结构很难被准确控制。瑞士洛桑EPEL研究所M. P. Lutolf研究组在Science发文,以肠道隐窝类器官为例,对类器官的形状、大小以及细胞组成进行控制,为克服类器官的高度可变性,实现临床和基础医药的转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281 2022-01-13
  • 文献转载:柳叶刀报道—癌症已成为年轻人第四大死因

    2021年12月3日,全球多中心研究人员联合在《柳叶刀》子刊 Lancet Oncology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The global burden of adolescent and young adult cancer in 2019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2019年,年轻人有119万新发癌症,39.6万人死于癌症。癌症负担前5大癌分别是:白血病、乳腺癌、癌和中枢神经系统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癌症已成为全球年轻人死亡的第四大原因。

    131 202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