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献转载:光学干涉散射显微镜技术解析电池中锂离子动力学

    operando光学散射显微镜(锂离子监测仪系统)—illumionONE是一种基于实验室的简单光学干涉散射显微镜技术,该技术可以用于解析电池材料中的纳米级锂离子动力学,并将其应用于跟踪电极矩阵中原型阴极材料、LixCoO2的单个粒子的循环过程。该技术可以直接观察了绝缘体到金属、固溶体和锂有序相变过程,并在单粒子水平上确定锂的扩散速率,同时确定了不同的充电和放电机制。

    8 2024-10-02
  • 文献转载: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高致病性尼帕病毒纳米颗粒疫苗

    2024年8月31日,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海艳团队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邓增钦团队合作在《npj Vaccines》杂志上发表题为“An attachment glycoprotein nanoparticle elicits broadly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nd protects against lethal Nipah virus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本研究以尼帕病毒G蛋白头部域为抗原靶标,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安全有效的自组装蛋白纳米颗粒疫苗,该疫苗能够诱导抑制多种亨尼帕病毒感染的广谱中和抗体,并对尼帕病毒感染的仓鼠提供完全保护。

    5 2024-09-12
  • 文献转载:芯片上的患者—多器官串联芯片应用于精准医疗

    类有机体的概念在12年前就被提出来,当时被称为“芯片上的人体human-on-a-chip”或“芯片上的身体body-on-a-chip”,从“多器官串联芯片Multi-Organ-on-Chip”发展而来,将多个类器官串联起来培养。微生理系统成为体外生物学上可接受的最小尺度模拟人体生理和形态的技术平台,因此,微生理系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为每个患者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135 2024-07-28
  • 行业动态:关于类器官药敏测试的专家共识发表

    2024年5月27日,国内多位科研院所及医院的专家联合发表的首篇类器官药敏检测英文专家共识——《Building consensus on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oid-based drug sensitivity testing in cancer precision medicine and drug development》,在国际顶.尖期刊《Theranostics》上正式发表。这篇共识不仅重新定义了基于患者衍生类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s, PDOs)的药物敏感性测试,还为标准化PDOs药物敏感性测试提供了首.个指导原则,填补了类器官药敏检测领域专家共识的空白。

    58 2024-07-25
  • 前沿进展:研究蛋白质热稳定性的几种方法

    蛋白的高级结构决定其功能,行使功能需要正确折叠。 ​蛋白由20多种不同氨基酸组成,需要折叠成正确的三维结构才能发挥自身作用。 蛋白质的热稳定性是指蛋白质多肽链在温度影响下的形变能力,主要体现在温度改变时多肽链独特的化学特性和空间构象的变化,变化越小热稳定性越高。蛋白质的热稳定性受到不同温度、pH值、离子强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在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以及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蛋白质变性温度是生物学家们研究蛋白质的热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蛋白质在特定温度条件下受到热力作用时,其结构发生变化的温度点,一般温度较高时,蛋白质从稳定的三维结构变化成松散的无序结构。蛋白质的热稳定性一般使用热变性中点温度(Tm)来表示,即蛋白质解折叠50% 时的温度。 目前,许多多种方法可以用来测量蛋白质的变性温度,如紫外或红外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光散射法、紫外可见吸收法等。

    338 2024-07-22
  • 政策法规: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难治性肺癌中国专家共识》

    2024年4月12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难治性肺癌中国专家共识》,其中明确指导了包括类器官芯片在内的多种精准诊疗新技术方案。目前看来,最有可能部分替代动物试验的技术就是类器官和器官芯片。目前,类器官串联芯片已经开始广泛应用于药物高通量筛选、药理药效研究、毒理安全性评价以及临床转化医学等药物研发全流程,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类器官串联芯片技术会成为药物敏感性检测不可缺少的手段。

    118 2024-05-19
  • 政策法规:CDE将类器官列入《人源干细胞产品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2023年10月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人源干细胞产品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指导原则明确将类器官、微流体等新技术纳入人源干细胞产品非临床研究评价模型,并提出:“当缺少相关动物种属/模型时,基于细胞和组织的模型(如二维或三维组织模型、类器官和微流体模型等)可能为非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估提供有用的补充信息。”

    48 2023-11-01
  • 文献转载:利用人多能干细胞制备高保真耳蜗类器官

    人类内耳是最复杂的器官之一,以螺旋形耳蜗为特征,耳蜗内细胞排列有序,有探测声音的感觉细胞以及错综复杂的前庭赋予平衡感。内耳形态发生的复杂性在胎儿发育期间高度协调且具有高保真性。听力障碍在出生时的发病率约为0.2%。随着耳机等音乐设备的出现,越来越多成年人出现更为严重的中度至重度听力损失。为了在体外重现人类内耳发育的复杂过程,2023年7月6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Eri Hashino研究组在Cell Stem Cell发文题为Generating high-fidelity cochlear organoids from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通过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建立了高保真性耳蜗类器官。

    169 2023-10-13
  • 行业动态:国产蛋白稳定性分析仪PSA-16应用于蛋白质分析

    北京佰司特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于2023-10-01日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国产蛋白稳定性分析仪,弥补了目前国产自主设备在蛋白质稳定性专业研究分析领域的空白。该设备性能和参数达到进口设备的水平,价格却远低于进口产品。多功能蛋白稳定性分析仪PSA-16是一款无需加入荧光染料、高通量、低样品消耗量检测蛋白质稳定性的设备。该设备基于内源差示扫描荧光技术(intrinsic fluorescence DSF),通过检测温度变化/变形剂浓度变化过程中蛋白内源紫外荧光的改变,获得蛋白质的热稳定性(Tm值)、化学稳定性(Cm值)等参数。可应用于蛋白缓冲液条件筛选及优化、小分子与蛋白结合情况的定性测定、蛋白质修饰及改造后的稳定性测定、蛋白变/复性研究、不同批次间蛋白稳定性对比等多个方面。

    1096 2023-09-01
  • 文献转载:多个类器官串联共培养在疾病模型研究中的意义

    人类系统性疾病的发生过程都是通过破坏两个或多个器官的自我平衡和相互交流。研究疾病和药物治疗就需要复杂的多器官平台作为体外生理模型的工具,以确定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方法。为了模拟2型糖尿病(T2DM),阿斯利康(AstraZeneca)的科学家利用TissUse GmbH公司的微流控多器官串联芯片(MOC)平台,通过微流控通道相互连接,建立一个双器官串联芯片(2-OC)模型,实现芯片上胰腺和肝脏类器官的共培养,在体外模拟了胰腺和肝脏之间的交流通讯。

    127 2023-08-14
  • 文献转载:多个类器官串联共培养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中的意义

    目前用于药物开发的体外实验平台无法模拟人体器官的复杂性,而人类和实验室动物的系统差异巨大,因此现有的方案都不能准确预测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德国、葡萄牙和俄罗斯的研究团队通过德国TissUse GmbH公司的微流控多器官串联芯片培养(MOC)平台,测试毒物对多器官的作用,揭示了基于微流控的多器官串联共培养能够更好的模拟人体的生理学环境。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由于氧气和营养供应有限,类器官培养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去分化。然而微流控系统中通过持续灌注培养基,更好地控制环境条件,如清除分泌物和刺激因子,并且培养基以可控流速通过,以模拟血流产生的生物剪切应力,因此类器官培养物可以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132 2023-08-14
  • 前沿进展:多器官串联芯片用于结核病疫苗和候选药物的测试

    德国TissUse公司获得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资助,在HUMIMIC芯片上开发人类临床前肺-肝-淋巴结多个类器官的串联共培养,用于研究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结核病疫苗开发和候选药物的测试。这一合作将有助于开发结核病候选疫苗和治疗模式。在体内,每个器官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同时通过血液中的细胞和因子,与其他器官保持相互通讯交流。类器官培养技术在保持体外培养物的表型的同时,如何维持多个类器官间的串联交流一直是该领域的一个挑战。所以,将几种类器官串联在一个共同的培养基的循环中,通过分泌的因子进行通讯和交流,以此模拟多器官之间的交流,可以研究每个器官代谢的产物对其他器官产生的影响,以及环境因子对于多器官的系统性效应,才能真正反应体内多器官之间相互协调共同行使功能的生理系统。多器官芯片(MOC)的发展目标是建立各种不同的器官组合模型,用于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以及药动学/药效学(PK/PD)测试。

    189 2023-06-09
  • 前沿进展:通过微生理方法解决药物研发的难题—t4 Workshop Report(五)

    基于微生理系统的人的单器官和多器官工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测试系统有望模拟不同的疾病阶段,并在临床试验之前预测毒性、免疫原性、ADME谱和治疗效果。这一技术将对药物发展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基于微生理系统的分析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当前的模式,对任何新物质(例如用于农业、食品、生态系统或化妆品)的危害进行排序,从而取代目前使用的实验动物模型。
    来自学术界、工业界和监管机构的36位专家在德国柏林举办了一个集中研讨会(2015年6月),回顾了目前微生理系统的现状,并评估了药物开发周期中广泛的、具有潜力的方法,提出了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建立人的体外生物学的更高水平的技术。此外,会议重点介绍了器官芯片的重要的案例,以及各种国家和国际项目。最后,概述了未来的路线图,允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具预测性和监管认可的物质检测的方法。

    142 2023-02-23
  • 前沿进展:通过微生理方法解决药物研发的难题—t4 Workshop Report(四)

    基于微生理系统的人的单器官和多器官工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测试系统有望模拟不同的疾病阶段,并在临床试验之前预测毒性、免疫原性、ADME谱和治疗效果。这一技术将对药物发展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基于微生理系统的分析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当前的模式,对任何新物质(例如用于农业、食品、生态系统或化妆品)的危害进行排序,从而取代目前使用的实验动物模型。
    来自学术界、工业界和监管机构的36位专家在德国柏林举办了一个集中研讨会(2015年6月),回顾了目前微生理系统的现状,并评估了药物开发周期中广泛的、具有潜力的方法,提出了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建立人的体外生物学的更高水平的技术。此外,会议重点介绍了器官芯片的重要的案例,以及各种国家和国际项目。最后,概述了未来的路线图,允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具预测性和监管认可的物质检测的方法。

    206 2023-02-23
  • 前沿进展:通过微生理方法解决药物研发的难题—t4 Workshop Report(三)

    基于微生理系统的人的单器官和多器官工程,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测试系统有望模拟不同的疾病阶段,并在临床试验之前预测毒性、免疫原性、ADME谱和治疗效果。这一技术将对药物发展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此外,基于微生理系统的分析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当前的模式,对任何新物质(例如用于农业、食品、生态系统或化妆品)的危害进行排序,从而取代目前使用的实验动物模型。
    来自学术界、工业界和监管机构的36位专家在德国柏林举办了一个集中研讨会(2015年6月),回顾了目前微生理系统的现状,并评估了药物开发周期中广泛的、具有潜力的方法,提出了可行的技术解决方案,建立人的体外生物学的更高水平的技术。此外,会议重点介绍了器官芯片的重要的案例,以及各种国家和国际项目。最后,概述了未来的路线图,允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具预测性和监管认可的物质检测的方法。

    213 2023-02-23